发布时间:2016-11-16
阅读次数:146
在一些企业,无论是决策层、中层还是普通员工,在面对监督审核时,都感到准备不足、心中无数。许多审核员也认为,一些获证企业监督审核比初次审核时出现的问题多,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不理想。笔者认为,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相对重要原因,是获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对咨询人员的依赖程度过大,一旦离开咨询人员的帮助就无法使体系正常运行。
过分依赖咨询人员带来的问题很多,比如,在初次审核时,管理评审的输入和管理评审报告均经认证咨询人员修改甚至"代劳",才顺利通过现场审核,企业的决策人员并不了解标准对管理评审的要求。一旦要独立进行管理评审,使问题多多,管理者也是心中无数。
又如,企业管理人员不清楚对不符合项的整改结果是否符合要求。一般情况下,获证企业都对初次审核的不符合项制定了纠正措施,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,并向认证机构提交了证实材料。但实际上,在受审核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系统性不符合的情况下,认证机构往往只是开出有代表性的不符合项,对其他类似的不合格,往往只开观察项或进行口头提醒。面对这么多不符合项和观察项,在没有咨询人员帮助的情况下,获证企业对整改是否符合要求没有把握。
再如,在贯标前,有些企业已经形成一套产品工序控制、产品质量检验、质检报告等记录文件。为了满足标准的要求,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,企业又增加了许多相应的记录,但并没有认识到其应用价值,反而感到累赘、繁琐,获得认证证书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,致使企业的工序程序控制、产品自检、送外检验等记录不齐。
因此,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,可根据需要聘请咨询人员,但应对咨询的作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,切不可图"省事",事事有咨询人员"包办",而应注重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,培养一批自己的贯标骨干。这对体系的建立、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至关重要。同时,认证机构在实施监督审核时,也应对这类企业给予特别的关注,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,促进这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提高。
根据国家认监委官网的最新数据,自2024年以来,认监委已发布公告统计显示,共有46家认证机构因各种违规行为被撤销相关资质。通过深入分析具体公告内容,我们可以梳理出关键风险点,并以此为鉴,提醒整个行业重视合规管
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服务平台可见,截至2024年12月,全国共颁发有效认证证书406万张,获证企业108万家。相比年初,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增长最为显著,同比增长43.19%。详情如下:一、整体概况截至2024年12月,我国有效认
2024年,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认证机构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检查,共随机抽取300家认证机构,其中40家由市场监管总局进行检查,其他260家由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。现将市场监管总局检查的40家认证机构有关情况通告如